图片名称

湖南省长沙市万家丽北路毛塘铺028县道

传统文化 | 中元节:天地有中气,第一是中元


       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,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的中元节。        中元节,又叫“七月节”或“盂兰盆会”。        《道藏》载:“中元之日,地官勾搜选众人,分别善恶……于其日夜讲诵是经,十方大圣,齐咏灵篇。囚徒饿鬼,当时解脱。”        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纪念去世的亲人、朋友,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。 1、慎终追远,感恩先祖        中元节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祖。在这一天,上坟祭奠先人,在坟头“压纸”,告诉先人此墓已经有后来人祭扫;或用纸做灯,焚烧于坟前,意喻亡人前程光明。除此之外,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麻和谷向祖先献祭,来报告秋熟,所以又称“麻谷节”。此时的作物刚刚成熟,人们向祖先报告收成,祭祀谷物,让祖先尝尝鲜。这是中国人“事死者,如事生”的传统。是对亡者一种特殊的思念方式。以孝事亲、以孝奉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、中元会寄些银子回家,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,对长辈不孝,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人。曾子曰: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,追念久远的祖先,民风自然朴实敦厚。祭祀不是迷信,而是世道人心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之一。也许烧纸钱的形式可以改变,但是其内在的感情寄托、感恩精神必须继承下来。 2、敬畏鬼神,祈福消灾        “中元节”除了对祖先的祭祀,还有对天地的敬畏。在道教的传统中,除了中元,还有上元,下元。其中正月十五日为上元,七月十五日为中元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。对应节日分别是:元宵节,中元节,下元节。中元节的日子,地官来到人间校戒罪福,为人赦罪。同时打开地狱之门,放出鬼魂。人们焚烧衣服、摆好酒肉,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孤魂野鬼,并且祈求自己全年顺利平安。所以七月十五日也是人们消灾祈福的节日。荀子曾言:“君子以为文,小人以为神。以为文则吉,以为神则凶。”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,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。当成文化是好事,当成迷信就坏事。中元节不是迷信,而是一种文化,一种精神。一种对天地鬼神的敬畏。古人说:“天理昭昭,报应不爽”。正是因为天地有道,所以人才能心存敬畏,克制贪欲,而不会为所欲为,祸害人间。心存敬畏,一个人才会真正明白尊严,不会对别人的人格加以践踏。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多了这份敬畏,我们就能更好地约束自己,善待别人。 3、慈悲为怀,普度众生        佛教把中元节称为“盂兰盆节”。这个节日有一个传说故事:目连救母。目连在跟随佛祖修行的过程中,无法忘记自己的母亲。但是母亲却因为生前为恶而在地狱挨饿受苦。目连不忍,于是偷偷送给母亲饭菜。但是因为罪孽深重,饭菜一到嘴边就变成火焰,目连于是向佛祖求救。佛祖慈悲,集合众人一起诵经祭拜,超度亡魂。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习俗,每年的鬼节大家都会祭拜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。除此之外,人们还会放河灯,为鬼魂照亮去阴间的路。在入黑后,带着香烛、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、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。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,有食物裹腹。佛教在这一天,举行超度法会,就是“盂兰盆会”。“孟兰”是梵语的音译,意思是倒悬,人生的痛苦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,悬挂着,苦不堪言。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,便需要诵经,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。这是一种善良,也是一种慈悲。

       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,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的中元节。

       中元节,又叫“七月节”或“盂兰盆会”。

       《道藏》载:“中元之日,地官勾搜选众人,分别善恶……于其日夜讲诵是经,十方大圣,齐咏灵篇。囚徒饿鬼,当时解脱。”

       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纪念去世的亲人、朋友,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。

1、慎终追远,感恩先祖

       中元节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祖。在这一天,上坟祭奠先人,在坟头“压纸”,告诉先人此墓已经有后来人祭扫;或用纸做灯,焚烧于坟前,意喻亡人前程光明。除此之外,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麻和谷向祖先献祭,来报告秋熟,所以又称“麻谷节”。此时的作物刚刚成熟,人们向祖先报告收成,祭祀谷物,让祖先尝尝鲜。这是中国人“事死者,如事生”的传统。是对亡者一种特殊的思念方式。以孝事亲、以孝奉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、中元会寄些银子回家,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,对长辈不孝,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人。曾子曰: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,追念久远的祖先,民风自然朴实敦厚。祭祀不是迷信,而是世道人心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之一。也许烧纸钱的形式可以改变,但是其内在的感情寄托、感恩精神必须继承下来。

2、敬畏鬼神,祈福消灾

       “中元节”除了对祖先的祭祀,还有对天地的敬畏。在道教的传统中,除了中元,还有上元,下元。其中正月十五日为上元,七月十五日为中元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。对应节日分别是:元宵节,中元节,下元节。中元节的日子,地官来到人间校戒罪福,为人赦罪。同时打开地狱之门,放出鬼魂。人们焚烧衣服、摆好酒肉,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孤魂野鬼,并且祈求自己全年顺利平安。所以七月十五日也是人们消灾祈福的节日。荀子曾言:“君子以为文,小人以为神。以为文则吉,以为神则凶。”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,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。当成文化是好事,当成迷信就坏事。中元节不是迷信,而是一种文化,一种精神。一种对天地鬼神的敬畏。古人说:“天理昭昭,报应不爽”。正是因为天地有道,所以人才能心存敬畏,克制贪欲,而不会为所欲为,祸害人间。心存敬畏,一个人才会真正明白尊严,不会对别人的人格加以践踏。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多了这份敬畏,我们就能更好地约束自己,善待别人。

3、慈悲为怀,普度众生

       佛教把中元节称为“盂兰盆节”。这个节日有一个传说故事:目连救母。目连在跟随佛祖修行的过程中,无法忘记自己的母亲。但是母亲却因为生前为恶而在地狱挨饿受苦。目连不忍,于是偷偷送给母亲饭菜。但是因为罪孽深重,饭菜一到嘴边就变成火焰,目连于是向佛祖求救。佛祖慈悲,集合众人一起诵经祭拜,超度亡魂。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习俗,每年的鬼节大家都会祭拜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。除此之外,人们还会放河灯,为鬼魂照亮去阴间的路。在入黑后,带着香烛、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、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。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,有食物裹腹。佛教在这一天,举行超度法会,就是“盂兰盆会”。“孟兰”是梵语的音译,意思是倒悬,人生的痛苦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,悬挂着,苦不堪言。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,便需要诵经,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。这是一种善良,也是一种慈悲。